学院新闻
缘聚物电,逐梦启航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召开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
发布时间:2025-09-25   浏览次数:11

9月19日,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隆重举办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300名本科新生与221名研究生新生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意义非凡的时刻。

学院院长、量子科学与精密测量研究院院长武海斌教授,学院党委书记李恺教授,副院长方俊锋教授,副院长、纳光电集成与先进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胡炳文教授,上海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主任、医学磁共振与分子影像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姚叶锋研究员,磁共振实验室教工党支部书记王雪璐教授,医学磁共振与分子影像技术研究院行政副院长孙洁丽老师,量子科学与精密测量研究院行政副院长经雨珠老师,光与原子量子所所长张可烨教授,纳光电教育部工程中心副主任敬承斌教授,物理学系副系主任袁春华教授,电子科学系系主任、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越方禹教授,电子科学系副系主任吴宇宁青年研究员,电子科学系教工党支部副书记张媛媛副教授,电信专业责任教授高建军教授,教师代表、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保秦烨教授,2025级本科新生班主任白伟教授、龚士静教授、崔璐工程师、田家骅青年研究员、黄陆军青年研究员、付圣青年研究员及2025级新生辅导员、学院行政老师出席典礼,光华书院副院长谢雨杉老师参加。典礼由学院党委副书记栗蕊蕊主持。

伴随着庄严雄壮的国歌声,开学典礼正式拉开帷幕。

武海斌作开学典礼致辞。他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浩荡征程,离不开科技的坚实支撑,而物理学正是支撑这一切的基石。他强调,在这个科技定义未来的时代,物理学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物理人”不仅是探索者,更是时代责任的承担者,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大使命。

那么,“物理人”应当如何担负起这一时代使命?答案就在于将个人的科学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浩荡江河,将我们的研究方向锚定于民族复兴的战略需求。要心怀“国之大者”,勇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难题中、在探索未知的基础研究领域里寻求突破。

回望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的发展历程,一代代师生薪火相传、接续努力,做出卓越贡献。自颜任光、胡刚复等物理学先驱筚路蓝缕、奠基学脉,到张开圻、袁运开等先生继往开来、拓新立业;从乔登江院士、褚君浩院士等杰出学者勇挑重担、瞄准前沿,到如今众多中青年才俊接力攀登、开拓新域。对于年轻的“物理人”,武海斌提出殷殷期许。

第一,与时代同频共振,富有家国情怀。武海斌指出,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学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开创未来。在强国征程中,以物理学科与电子学科赋能“大国重器”,承担时代重任,努力创新。

第二,紧跟科技发展潮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2024年的诺贝尔奖被授予人工神经网络,2025年被称为“量子科学与技术年”。面对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带来的诸多变革,武海斌坦言,物理学科与电子学科也必将迎来深刻的改革。他强调,应对这场巨变,同学们不仅需要坚持初心,认真打好基础,也要变革方法,汇聚各路学习资源的同时、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主动学习,才能走在时代前列。

第三,学会接纳和和解,珍惜时间,追求卓越。面对新环境下的焦虑和迷茫,武海斌表示,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他建议同学们学会自我接纳与和解,保持“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的向上心态,拥抱“爱所有人,信任少数人,不辜负所有人”的人生哲学。武海斌向新生阐述了“时间”的箴言。他勉励大家,大学时光如何度过,将定义自己高度。他激励新生将最宝贵的时间,投资于学习、科研、探索这些最能增值生命价值的事业上。

师生互动暖人心,校徽传递启新程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大学的第一步,从此刻开启。2025级物理学(师范)专业本科生周科言、物理学专业本科生蒋语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吕思源、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孙金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陈肖健,先后上台分享心声,用青春视角诠释对大学生活的期待与规划。

周科言同学认为,教育的本质不是筛选分层,而是唤醒与感恩。他表示,将带着对物理学科的浓厚兴趣追逐梦想,告别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主动锤炼综合能力,认真规划大学生活,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与学科本领,在细微的温暖中践行求学初心。

蒋语晴同学则以“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为指引,表达了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她表示:“站在新起点,我们要保持对未知的探索欲,用物理思维解读世界运行的规律;要坦然拥抱挫败感,在一次次挑战中认清自我、超越自我;更要常怀感恩之心,铭记成长路上每一份支持与陪伴,争做物理知识的卓越传播者。”“五湖四海的我们,因物电学院相聚,这里既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更有严谨的科学精神。”

吕思源同学分享了入学以来的感悟,“军训磨砺了我们钢铁般的纪律意识,合唱凝聚了我们麻绳般的团队韧性。未来四年,我将潜心钻研学问,主动开拓学术视野,在实验室里验证奇思妙想,在社团活动中绽放青春光芒,以‘科技报国’为志向,在创新发展中勇担使命,不辜负时代赋予的韶华。”

作为曾赴云南山区支教的过来人,硕士新生孙金晶同学首先向学院与师长表达诚挚感谢。她回忆道,在山区用物理知识启迪孩子的过程中,自己的科研信念愈发坚定。“读研之路或许充满挑战,但我会主动探索未知领域,肩负起科研使命,相信在师友的陪伴与支持下,定能突破难关、勇于创新,以奋斗书写属于‘物电人’的青春华章。”

博士新生陈肖健同学则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分享了对学术研究的深刻理解。他提到,在参与课题组产业化项目时,曾遭遇多次挫折,也由此领悟到“科研的真实,远不止论文中严密的逻辑”。他勉励学弟学妹:“在新的学术起点上,要始终保持好奇心与坚韧力,重视团队协作的力量,在学术攀登的道路上彼此扶持、共同成长。”

新生代表发言结束后,典礼进入庄重的校徽佩戴环节。学院领导、教师代表依次为2025级新生代表佩戴校徽,小小的校徽承载着期望,也让新生们深切感受到身为“师大物电人”的责任。

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保秦烨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保秦烨回顾了自己二十年前的求学经历,他强调,大学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成长节点,这段时光将深刻影响未来的人生方向。 “如何过好大学生活”?保秦烨为新生提出建议:其一,做永葆好奇之心的追问者。在保秦烨看来,好奇心是“内卷”的精神解药,是抵御躺平的精神动力。他鼓励同学们从课堂疑问、实验异常、读书困惑中寻找研究起点,始终保持对世界的探索热情;其二,做拥抱失败挫折的奋进者。他坦言,物理与电子科学领域的学习与研究相当不易,但是,挫折是进步的必经之路,只有提升抗挫折能力、学会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才能敢于挑战从0到1的科研难题;其三,做心怀理想信念的追光者。结合“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他寄语未来投身教育事业的同学要夯实专业基础、锤炼教学技能,成为照亮学生成长的好老师。保秦烨同时勉励选择科研赛道的同学善用学院的优质资源,沉下心来搞研究,务实创新,真正做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探索。

深耕成才沃土,勇攀青春梦想

李恺为2025级新生班主任白伟教授、龚士静教授、崔璐工程师、黄陆军青年研究员、付圣青年研究员颁发聘书,并对新生进行成长寄语。

李恺深情回顾了学院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她指出,七十余年里,学院始终传递着“求实创造”的信念,秉持着为国育才的初心,以培育卓越人才为己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李恺表示,物理学与电子科学作为驱动科技创新,支撑国家发展的核心学科,战略意义愈发凸显。因此,学院将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学子们搭建夯实专业基础、拓宽学术视野的平台。她郑重承诺,学院的导师、高年级的学长学姐,都将尽己所能,在挫折时给予鼓励,在陌生环境中尽快找到归属感。她温暖勉励2025级新生,要以热爱科学的赤诚之心、坚韧不拔的奋斗之志、向上包容的进取之态,锤炼品格、增长才干,努力成为专业扎实、理想坚定、勇于担当的物电人与师大人。学院永远是同学们最坚实的后盾,将全力支持同学实现梦想、为社会贡献力量。

院史院情讲座:在这里,走向卓越

副院长方俊锋教授以《在这里,走向卓越》为题,为新生系统呈现学院历史沿革、学科结构、师资力量、科研平台、人才培养成果与发展目标,全面展示学院作为国内物理与电子领域重要教学科研基地的综合实力。

方俊锋指出,物电学院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出色的师资力量以及多样的项目支持在人才培养领域成果丰硕;未来,学院将继续以一流学科为目标,一如既往地重视各层次学生的成长,为物电学子的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方俊锋强调,当今我们正处在百年变局与科技革命交织的关键时期,面对各方面的挑战,同学们要充分利用好大学时光,在求知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突破与蜕变。同时,大学是个新起点,要积极调整心态,乐观应对未来可能的挑战,求学求真,最终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力量。

当《国家》的旋律响起,全场齐声合唱,典礼在这充满家国情怀的歌声中缓缓落下帷幕。


文:夏乐天、石玉帛、董轶

图:李立、黄蕊、严文希、李沛锡

编辑:袁会敏

审定:栗蕊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