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师者,传承芳华。9月17日下午,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隆重举办“教育家精神铸‘师’魂建教育强国谱‘华’章”主题座谈会暨2025-2026学年退休教师荣休仪式,共同庆祝第41个教师节。此次座谈会,不仅弘扬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生动展现了我院教师爱国奋斗、立德树人的精神风貌,更激励着青年教师坚守教育报国初心,担当育人使命。
学院党委书记李恺、副院长方俊锋、副院长胡炳文、工会主席赵振杰等领导班子成员出席活动。座谈会特邀资深教师代表——校优秀育人贡献奖获得者、理论物理研究所周先荣教授和凝聚态物理研究所孙得彦教授分享育人心得。2025-2026年度荣休教师杨平雄研究员、王连卫研究员重温并分享了从教经验,受到参会老师饱含敬意的礼赞与祝福。
电子科学系主任越方禹教授、纳光电工程中心教工党支部书记李晓冬教授、电子科学系教工党支部副书记张媛媛副教授、青年教师联谊会会长李燕教授,以及青年教授代表、新进教师代表等多位教师共同参与,新老教师济济一堂,共话师者情怀。会议由学院党委副书记栗蕊蕊主持。
周先荣教授:教育如园艺,以生为本是不变的初心
作为校优秀育人贡献奖获得者、理论物理研究所周先荣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前瞻的教育视野,诠释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育人典范。她将“以生为本”视为始终不变的育人信条,始终将学生成长置于首位,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与创新精神,倡导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从而培养出一批具备扎实学识、创新能力和责任担当的优秀人才。
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周先荣教授强调,教师应积极对接国家教育改革战略,持续更新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她指出,课程设计应系统融入育人目标,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面向青年教师,她提出“全面准备、灵活调整”的教学建议,并呼吁给予学生更多人文关怀。周教授以“教育如园艺”为喻,倡导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成长,通过精准引导与持续滋养,让每株“幼苗”在适宜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周先荣教授做主旨发言
孙得彦教授:让课堂发生“四重认知”跃迁
凝聚态物理研究所孙得彦教授以深邃的教学智慧和富有哲思的课堂艺术,生动展示了“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实践与方法。他语言睿智、风趣幽默,注重课堂互动与启发思考,引发与会老师深度共鸣。
孙得彦教授娓娓讲述了自己对“课堂”的理解——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唤醒与精神的点燃。他提出了“四重认知境界”论,强调一堂真正的好课,应引导学生实现从理解、批判到欣赏,最终走向延拓的完整认知升华。具体而言,第一层“理解”,即夯实基础概念;第二层“欣赏”,即带领学生重返历史现场,体悟科学家突破之艰辛;第三层“批判”,即鼓励多维审视经典理论;第四层“延拓”,即激发学生将质疑转化为创新动力,尝试修正框架、孕育新知。他特别强调:“重走爱因斯坦的长征路,本身就是一次科研训练。”这一理念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思想深度,也赋予了课堂以灵魂和温度。孙得彦教授强调,躬身教学一线,我们始终要认识到,教学绝非简单的、重复性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充满互动性与创造性的育人实践。他鼓励青年教师对教学、对课堂秉持敬畏之心,在点滴之间践行着育人使命。
孙得彦教授做主旨发言
杨平雄研究员:四十二载躬耕,育人不倦
杨平雄研究员用四十二载春华秋实,诠释了何为“择一事终一生”的师者情怀。他的“肺腑之言”既是个人经验的凝练,更是对育人初心的生动诠释,展现着对育人事业的热爱、忠诚与幸福。
杨平雄研究员以《传承薪火,寄语未来》为主题,深情回顾42年从教生涯,并以“四点人生感悟”与青年教师共勉。其一,在教学上坚持“三备”原则(备内容、备板书课件、备学生),反对“满堂灌”,倡导分层教学与互动设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二,在科研上借用“抱牛过河”寓言,勉励青年教师选定方向后沉心积淀、持之以恒,发扬“永不言败”的科研攻坚精神,积极拓展跨学科合作与学术交流;其三,在人际关系中秉持“感恩的心”,向领导寻求指导建议,与同事互助共进,对学生严爱并济;其四,在工作生活中追求平衡,勿做“工作机器”,要在投身事业的同时守护身心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杨平雄研究员的分享真挚恳切、语重心长,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传帮带”的师者风范与深情厚谊。
杨平雄研究员做主旨发言
王连卫研究员:严爱相济,引导学生成长
即将荣休的王连卫研究员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终身践行,展现了师者最朴素也最崇高的底色——责任与仁爱。他强调,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引路人”与“支持者”的双重统一,既要关切学生的学术成长,也要呵护他们的心灵世界,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发展坐标。
王连卫研究员深情回顾数十年育人历程,始终坚守师范初心,奋战于教学科研一线。他强调“培养学生必须做到细心负责”,教师不仅要成为学术探索的灯塔,更要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坚实依靠。他特别寄语青年教师,要密切关注不同学生的成长轨迹,在学术上高标准严要求的同时,给予学生心理支持和温暖关怀,因势利导、雪中送炭,努力让学生健康成长。
王连卫研究员做主旨发言
座谈会上,青年教师田家骅、付圣、龚南杰、陶加华、熊少兵、李爽、王晓燕就“教学与科研平衡”“导学关系”“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等关切问题与资深教师、学院领导深入交流。青年教师们表示,要以学院优秀前辈为榜样,学习他们专心教学、踏实治学、乐于奉献的精神,认真承担起教师的职责,为学院发展贡献自己的年轻力量。
青年教师在座谈会上互动交流
致敬耕耘,感恩奉献
为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学院为2025-2026学年退休教师举办了荣休仪式,以此表达对荣休教师的致意和感谢。学院党委书记李恺和工会主席赵振杰一同向杨平雄、王连卫两位老师送上了纪念牌和鲜花,感谢他们多年来为学院付出的努力和贡献。
杨平雄、王连卫老师荣休仪式
工会主席赵振杰代表工会向荣休教师致以诚挚的敬意与美好的祝福,衷心祝愿他们拥有一个“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幸福晚年。他表示,学院工会将始终关心和关注荣休教师的生活,并持续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他也诚挚邀请荣休教师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传递给青年教师,通过“青年学术沙龙”等平台分享人生阅历与学术心得,继续为学院的发展注入温暖而深厚的力量。
工会主席赵振杰发言
党委书记李恺向学院全体教师致以节日的诚挚问候和崇高敬意,并特别向荣休教师为学院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表示衷心感谢。她鼓励青年教师以资深教授和荣休教师为榜样,学习他们严谨治学的态度、甘于奉献的精神和立德树人的情怀,薪火相传,接续奋斗。
李恺指出,教育家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不仅仅体现为一种职业追求,更承载着深厚的政治责任与鲜明的价值导向。她强调,学院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高尚师德,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努力做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落实教育家精神,既要在教学、科研和育人实践中持续体悟、反复摸索、不断总结,更要主动以身边前辈教师为榜样,见贤思齐、躬身践行。资深教师是青年教师的生动典范,其经验是无价之宝,可以为青年教师指明方向、注入力量。她寄语青年教师要积极向前辈教师学习,并提出三点希望:一是立德树人,坚守教育初心。青年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思想引领与人格塑造,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二是深耕专业,提升育人本领。青年教师应不断夯实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努力成为既有学术深度又具教育温度的优秀教师。三是协同共进,促进自我成长。青年教师应积极加强与同事的交流协作,主动融入教学活动与学术共同体,通过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促进共同进步。
李恺书记做总结讲话
图:石玉帛
文:冯洁嫣、李丹
编辑:袁会敏
审定:李恺、栗蕊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