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著名物理学家张首晟教授访问我校
发布时间:2017-09-26   浏览次数:1089

  914日,著名物理学家张首晟教授访问我校。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在中山北路校区逸夫楼会见了张首晟教授及其夫人、我校数学系79级校友余晓帆一行。校党委副书记杨昌利,副校长孙真荣、梅兵,老校长王建磐,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程亚、书记马学鸣、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健等陪同会见。


著名物理学家张首晟教授访问我校 为师生做题为“科学、创新与投资”顶级学术讲座

  童世骏对张首晟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华东师大的历史沿革及优势学科。童世骏表示,华东师大非常希望有更多像张首晟教授这样的杰出科学家来校讲学和交流,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我校优势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张首晟介绍了自己与华东师大的渊源,并感谢华东师大的邀请,他表示愿意加强与我校相关领域的科研合作。

  随后,张首晟在科学会堂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主题为“科学、创新与投资”的顶级学术讲座。讲座开始前,童世骏向张首晟颁发了我校荣誉教授证书。

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向张首晟颁发了我校荣誉教授证书

讲座深入浅出、异常精彩,科学会堂座无虚席

  在讲座中,张首晟首先介绍了他为了克服摩尔定律的极限理论预言新材料的故事。他表示,材料对推动整个人类文明起了关键作用,人类的每一个关键时代几乎都由一种材料命名,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以及芯片时代。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所用的普通电脑电话等通讯手段,其储存信息的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发热的问题。为了克服摩尔定律的极限理论,提高新一代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材料散热等问题,他从物理理论预言了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提出把混乱无序的电子运行变得如同电子在特定轨道的高速公路上运行一样,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拓扑绝缘体材料,进而以科学家的思维方式解决了工程师实际操作中遇到的芯片快速散热问题。

  张首晟表示,危机二字裹挟着,其实也蕴含了。物理学家、科学家从芯片发热的危机中,发掘出了新的机会,从原理上根本改变了原先芯片上运转的模式,在信息的底层建筑了电子的信息高速公路。


讲座现场师生踊跃提问

  张首晟还分享了自己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投资经历,以及对跨界人才和跨界投资的理解。他鼓励同学们多与其他学科、其他实验室、其他学校的同学交流想法。他同时表示,身处当今这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希望每位同学能在学习时沉浸其中,真正按照“自由的空气在飘扬”的理念,完成自己的好奇心驱动,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真正地解决问题、解决痛点。“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要从劳动密集型经济转变成创新驱动型经济,要靠在座的同学们养成自由、启发、好奇的思想驱动力,把科学和创新同时做好”。

  整场讲座深入浅出,为了便于听众理解,张首晟在讲解中仅使用了高中甚至是小学课本上的基本原理。同学们不时被他的幽默感染笑声连连,同时又被其真知灼见深深折服。整个科学会堂座无虚席,不少师生站着听完整场讲座。讲座结束后,师生踊跃提问,也得到了张首晟诚恳并具有启发性的回答。

  讲座前,张首晟一行还在校领导杨昌利、孙真荣、梅兵等人的陪同下,漫步校园,重拾往日回忆。

张首晟和夫人余晓帆校友一行漫步校园,重拾往日回忆

  张首晟是斯坦福大学物理系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3年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博士学位,1987-1989年任美国Santa Barbara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89-1993年任IBM阿尔玛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1993年受聘于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主要研究领域凝聚态物理,其中重点是拓扑绝缘体,在高温超导、量子霍尔效应、自旋电子学、强关联电子系统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大量国际一流的原始创新成果。因其对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和拓扑绝缘体的开创性研究,2010年获欧洲物理奖(Europhysics Prize)2012  年获美国物理学会Oliver Buckley奖,2012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Dirac Medaland Prize), 2013年获物理前沿奖(Physics Frontier Prize),与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一起登台领奖。2014年荣获富兰克林奖(Benjamin Franklin Medal)

  张首晟天使投资的斯坦福大学初创公司VMWare是云计算产业的领军公司,曾市值高达480亿美元。多年来张首晟教授努力推进中美两国的科技交流。2013年他创办了丹华资本,重点投资源于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创新公司,投资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增强/虚拟现实、基因医疗等行业。



图|戴琪 文|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戴琪 

来源|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编辑|刘露霞  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