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卓越学风怎么建”|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举办主题师生午餐会
发布时间:2025-03-29   浏览次数:10

学风是涵养精神的沃土,是铸就学生“追光”的基石。卓越学风的构建,有赖于师-生、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协同发力。2025年3月18日,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举办“卓越学风怎么建”主题午餐会,围绕“物电学风怎么样”“有哪些堵点”“怎么破解”等关键问题进行座谈研讨。学院副院长徐敏、胡炳文,电子系系主任越方禹,本科生班主任柴志方、张金中、蒋冬梅、张媛媛及各年级辅导员参与,与20名本研学生共同探讨卓越学风建设,午餐会由学院党委副书记栗蕊蕊主持。

01课程与技术前沿

2022级研究生刘建权提出,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课程学习和课程设置需要因应新变化、新趋势、新潮流,及时追踪新技术,将最新、最前沿的技术逻辑和技术路线纳入教材体系。对此,徐敏讲道,学院课程设置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科学习规律,以夯实基础素养、夯实学科素养为核心导向,同时设置通识类课程、研讨类课程、校企合作课程、项目化学习等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越方禹讲道,社会技术发展与终身学习是一体两面的,在一个快速发展、技术迭代的时代里,每个人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理念,以持续的、进阶性学习不断铸造个人竞争力。蒋冬梅讲道,知识是相对明确的、固定的,但知识背后的思维是更深层、更具支撑性的,学科学习不仅要“学知识”,更要“筑思维”,强化超越单一知识点学习的固有认知,不断实现思维能力的跃迁,将已学、已懂、已掌握的知识储备转化为破解新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02生涯规划与平衡

2022级研究生刘洋、2024级本科生刘沛轩提到,内卷化日益加剧,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无法平衡,对未来生涯和就业的方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迷茫和恐慌心态。对此,胡炳文讲道,社会内卷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会为同学带来压力和挑战。同学们要主动构建压力调节机制,确保学习科研与生活体验的动态平衡,在学业成长、身心成长、社交成长等多个维度去提升大学阶段的获得感与满足感。张媛媛讲道,绩点焦虑映射出同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进取意识,这是良性的;但是过度的自我施压会带来一定的认知偏差。她提出建议,一是“悦纳”,客观评估个人能力边界;二是“互动”,善用导师制与科研平台资源,在师生互动中明晰发展方向;三是“定向”,将阶段性压力转化为职业规划动能,在自我定向中有针对性地提升就业竞争力。

03师范生养成教育与实践

2023级本科生(师范)刘伟哲、2024级本科生张宇辉提出,具有物理特色的师范生养成教育体系,是师范生成长中的主要支撑和助力,希望这一养成教育体系兼具科研导向性和实践导向性。对此,张金中讲道,一是建议本科生将班主任与学业导师视为个性化科研路径规划的关键资源,通过参与导师课题实现学术启蒙;二是科研兴趣的探索是长期的,同学可以借助学院优质资源在不同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之间进行尝试,寻求自己的兴趣锚点;三是充分利用学院科研训练平台、学术工作坊等配套资源,自主建立“自主探索-导师引导-资源支撑”三位一体的科研成长模式。柴志方讲道,一是同学可以利用校级教学技能大赛、长三角教具创新竞赛等实战平台,系统性锤炼教学设计等师范生核心素养;二是在参与竞赛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建立“以赛代练-专家反馈-迭代优化”的教学反思流程,将竞赛经验转化为可迁移的教学方法论;三是进行试讲演练,不断塑造个人的教学风格。

师生还就第二课堂活动、跨年级互动及课堂纪律规范、朋辈互助学习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栗蕊蕊讲道,学风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维度。卓越学风的建设,不是一时一地的,而是长期的、长效的。学院不仅会通过午餐会、研讨会、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师生沟通交流、汲取智慧,更会抓紧抓实学风建设的关键“堵点”“痛点”,持之以恒地破解、优化和提升学风,真正实现“以学风润人心,以创新塑未来”的育人图景,形成“学在物电”“学在师大”的优良风气,实现卓越学术和卓越学风的双向并进。


图:石玉帛

文:聂树伟

编辑:袁会敏

审核:栗蕊蕊